圖為巴西塞阿拉州佩森港的集裝箱貨輪和集裝箱碼頭。新華社記者 王天聰攝
日前,世界貿易組織發(fā)布《二十國集團貿易措施第32次監(jiān)測報告》指出,在2024年10月至2025年10月這一時間段,二十國集團(G20)出臺大量貿易措施,其中184項為貿易便利化措施,覆蓋了2.05萬億美元貿易額;185項為限制性措施或可能限制性措施,覆蓋2.9萬億美元貿易額。報告指出,自2009年貿易監(jiān)測機制建立以來,以限制性為主的其他貿易和貿易相關措施覆蓋貿易額首次超過了貿易便利化措施覆蓋貿易額,標志著二十國集團貿易政策方向發(fā)生重要結構性變化,體現(xiàn)了當今全球貿易面臨保護主義系統(tǒng)性抬頭。
貿易便利化措施有效緩解關稅政策沖擊。報告指出,在這一統(tǒng)計期內,二十國集團出臺了184項貿易便利化措施,數(shù)量為近10年第二高。覆蓋貿易額2.05萬億美元,較上一期的1.07萬億美元近乎翻番。其中進口便利化措施129項,占70%,覆蓋進口貿易1.90萬億美元,占二十國集團進口總額的10.5%。上述措施中有相當一部分與2025年年初以來的全球貿易政策沖擊相關,包括對美關稅變動采取的適應調整政策等。報告指出,二十國集團采取了多樣化的貿易便利化措施,包括降低或取消進口關稅、降低或取消出口關稅、簡化海關程序、放寬或取消出口數(shù)量限制等,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解供應鏈壓力、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出口供給或配合國內產業(yè)政策、提升貨物流動速度等積極作用。報告認為,有關貿易便利化措施的出臺實施,是2025年全球貿易未出現(xiàn)急劇下滑的原因之一。
貿易限制性措施加劇貿易環(huán)境不確定性。報告共記錄了185項貿易限制性或可能限制性的措施,創(chuàng)下了貿易監(jiān)測措施自2009年啟動以來的最高紀錄,覆蓋貿易額高達2.90萬億美元,較上一期8290億美元規(guī)模大幅增加。其中進口受限貿易額高達2.60萬億美元,為上一期5980億美元的4倍多。報告還指出,高達2.35萬億美元的貿易受限額與2025年年初以來的美國貿易政策直接相關。限制性措施在類型上包括加征進口關稅、海關程序復雜化、設定進出口數(shù)量限制等。報告稱,美國是推動限制性貿易措施的核心驅動力,其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對加拿大、印度、巴西等多國實施25%至50%的額外進口關稅,停止所有國家的低價值免稅進口豁免,對銅、木材、家具等產品實施新關稅,以及與部分國家簽署框架協(xié)議。報告指出,限制性措施對二十國集團進口的影響迅速擴大,進口受限比例在1年之內從12.9%大幅跳升至22%,反映關稅鏈式反應正在累積。
全球貿易政策方向迎來長期性結構性調整。報告指出,貿易限制性措施在覆蓋貿易額上首次蓋過便利化措施,反映的是“系統(tǒng)性外溢影響”而非某一國家的孤立行動,表明保護主義政策正逐漸抬頭,而不是短期震蕩。限制性貿易政策加劇、保護主義擴散蔓延、國家安全因素驅動行動增加,上述趨勢共同反映出當前全球貿易正面臨更高的不確定性。報告還指出,限制性措施激增,揭示了更廣泛、更深層的保護主義風險,盡管當前影響溫和,但未來存在更大不確定性。未來貿易體系面臨更深層的風險包括供應鏈再分化、區(qū)域陣營化加強、中長期貿易放緩風險加劇等。報告稱,貿易限制性政策的增多,正在迫使各國強化區(qū)域貿易安排及雙邊框架協(xié)議談判,其背后邏輯在于隨著限制性措施規(guī)模超過便利化措施,各國轉向“以區(qū)域協(xié)定抵消全球貿易環(huán)境惡化”,效果上進一步削弱多邊主義的相對地位。報告還指出,限制性措施壓過便利化措施,也讓多邊貿易體系面臨更大的重塑壓力,雖然當前仍有72%的全球貿易仍依賴世貿組織規(guī)則開展,但世貿組織改革壓力正在日益增大。(經濟日報記者 梁 桐)